视频]30年记忆――我想有个家-k8凯发官方app

热门搜索:  德力  学府  金沙  一建  
>资讯>本地楼市>

视频]30年记忆――我想有个家-中国住房纪录片

编辑:admin时间:2024-08-21 09:00点击数:

  央视网消息(我们的30年) :好的,谢谢东方卫视的同事。浦东的开发,是在高起点上的开发。我注意到刚才片子里提到“宁要浦西一张床,不要浦东一间房”,可以想见,当时浦西住房紧张情况。记得小时候看电视,有个专门词儿形容这种住房紧张,叫做“鸽子笼”,改革开放三十年,全国的人均住房面积从7平方米增加到了27平方米,“住”的变化,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
  《愿得广厦千万间》 “在这两平方米的小屋,挤着三家厨房,拥挤的楼道,简易的阁楼,有三代同堂的,有两对夫妻同室的,人们多少希望,早日改善住房条件......”

  这是1982年拍摄的纪录片《愿得广厦千万间》,片中呈现的场景就是整个中国城市住房的缩影,单调、简陋、陈旧而拥塞。

  《愿得广厦千万间》编导 舒可心:你们家炒什么菜,所有人都知道,你家煮饺子,你们家买了多少块煤,因为所有东西都会堆在过道里面,所以怎么说呢,隐私,但是那个年代,所有人都没有隐私。

  虽然拥挤,但那时候筒子楼仍然成为很多人改善住房空间的目标。影片《混在北京》就讲述了生活在筒子楼里人们的悲喜剧。

  不仅仅是筒子楼里,大杂院里的邻里之间,也常常为了谁家多占用了一平米而闹出不愉快。

  冯巩:这么宽的胡同你算算,油桶都能滚过去,你妈过不去,你妈腰肥不就四尺四吗?

  “单位要分房子了,我们结婚吧,”这是80年代流行的求婚语,因为结婚后,人们可以分到比筒子楼更好的房子―单元房,不同于筒子楼里“团结户”,单元房有着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。从单身宿舍、筒子楼到单元房,被戏称为那个年代的“三步曲”,但每一步都要经历漫长的等待。

  那个年代对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能在退休前分得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
  时间到了1998年,福利分房政策被彻底取消,“商品房”成了大家又爱又怕的家。纪录片《屋檐下的上海》记述的正是福利分房取消后,一个年轻人购买商品房圆梦的故事。

  “要买房到建行”,这是当时流行的一条广告词,“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”,也是颇为鼓动人心的一句宣传线年,就有人靠公积金贷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

  1992年5月8日,上海普通职工杨希鸿,出现在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里。穿着灰色毛衣,烫着卷发的杨希鸿,在一份油印的、略显粗糙的借款合同上,签下了自己的名字,成为全国首批通过公积金贷款买房的个人。

  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后,人们想到家里也应该像宾馆一样搞些装修。红油漆的地板,草绿或者浅蓝色的墙裙,这是那个时代家庭装饰的共同记忆。随着地板砖,吊顶,橱柜的出现,完全意义上的“装修”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线年的纪录片《乔迁之喜》记录的是这一时期湖南湘潭大学60岁的美学教师潘泽宏搬进新居前的装修故事。

  如果说30年前,人们的住房梦是为了拓展自己的“生存空间”,那么现在更多的是为了改善“生活空间”。10多年前的这句“享受”或许就是我们今天住房梦的缩影。

关于k8凯发官方app     联系k8凯发官方app     新盘代理     k8凯发官方app的人才招聘     免责声明    
k8凯发官方app copyright © 2023-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k8凯发官方app的版权所有        
网站地图